长城网雄安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雄安 >> 走进雄安

雄安文化 亘古千年在传承

来源: 文明保定 作者:钟雯雯 刘振 王斌 2017-10-09 10:37:27

  “新桃伴雨上春枝,暗恋千年君未知”,三个白洋淀沿岸的古县缠绵在历史的时光中,寻寻觅觅。2017年4月1日,一项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就此展开,从此河北雄县、容城、安新及周边部分区域,有了一张新的名片——河北雄安新区。跨越千年的梦想、期盼,从此紧紧系在了一起。

  跟随遗迹的脚步,一起走入历史的回廊,感受它们千年的魅力文化。

  这里是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聚集地。上坡遗址,磁山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和商代文化层的揭示,尽显3000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景,据测定,这里的磁山文化层距今天已经有7255-7455年的历史,在保定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在安新县城东南14公里的梁庄村南百余米处。地势低洼,平时有水,水位低时辟为耕地,多年生长芦苇。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梁庄遗址。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8万平方米。梁庄遗址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曾收集骨化石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

  从安新县城西行1.5公里留村北300米处,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留村遗址,因为地势略高于四周,被当地群众称为“疙瘩顶”,是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晾马台在(雄县)西北三十里,高数丈,上容万余武。”这里据考证是商、周时代遗址,面积1 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出土了“燕侯职”铜戈,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唐代这里是幽州临义县治所。在晾马台遗址的土台上,修建晾马台明月禅寺,五代时期至清朝乾隆年间,明月禅寺被毁多次,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禅寺石碑”等遗迹。宋代杨延昭抗辽时也曾在此驻扎军队,检阅兵马。

  从此在雄县就有了宋辽古地道,雄州瓦桥关至霸州益津关一线是宋辽对峙的边关要塞,杨延昭把守边关16年。在与辽军周旋之中,修筑了一条地下战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孤庄头、祁岗挖掘出古战道,在县城东挖掘出古战道及点将台。从初步挖掘的情况看,古战道绵延几十公里,从雄县向东北经霸县直至永清。

  千年后,清道光十四年六月(1888年)在南十里甫村南与安新县赵北口村交界处雄县南界碑,碑身青石质,上宽71厘米,下宽66.6厘米,全长153厘米,厚12.5厘米。碑上有三行字,中间为“雄县南界”四个大字,右边小字“光绪拾肆年陆月榖旦”,左边“知府用钜鹿知县署雄县事凌燮应石”。

  同时期,雄县米家务乡西大村,竖立了一块石碑质地汉白玉,碑体表面光滑细腻,碑体长1.8米,宽69厘米,厚19厘米。碑身正反两面分别刻有“隆兴寺碑记”,碑体顶端为祥云图案,中间刻有“万古流芳”字样。碑文是清督察院左督御史沈歧所书,经鉴定此碑为清直隶保定府新城县米家务乡上三社隆兴寺之物,碑体左下角刻有“道光二十有二年岁次寅孟夏乙巳月”字样。

  从历史中走来,文化已传承数千年。千年后的2017年4月1日,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古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光阴荏苒,历史不会改变,文化仍将继续传承。保定与雄安,依然会紧紧相连。以时间为坐标,沉沉往事付流年,雄县、容城、安新,从此,它们将承载其厚重的历史,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人。(文字:钟雯雯 刘振 摄影:王斌)

关键词:雄安,文化
责任编辑:尹智
推荐阅读

领导关怀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