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长城网雄安频道

当前位置: 雄安新闻

河北印发规划!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作者:
2021-11-23 16:18:42
分享:

  近日,《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印发,《规划》多处提及雄安,一起来看。

  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深化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系统治理,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提升白洋淀流域生态涵养功能。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城水林田淀一体化系统修复,加强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及北支白沟引河等上游入淀河流的河道整治和岸边带生态建设。争取白洋淀流域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统筹引黄入冀补淀、上游水库及本地非常规水资源,恢复淀泊水面,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完善禁渔制度,修复水体底部水生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恢复多元生境,提升雄安新区生物多样性,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

  持续改善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坚持内外共治、修治并重,统筹推进流域、淀区水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工程,“补水-治污-防洪”一体推进,实施入淀河流水质目标管理。加强流域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城镇建成区初期雨水收集、调蓄、净化设施建设,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工程和再生水利用设施,推进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涉水企业入园进区,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提升工业污水、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构建分类治理、综合利用、长效运营的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机制,实现入淀河流沿线村庄生活污水全部有效治理。建设农田生物拦截带、沿河沿湖(淀)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设施建设和畜禽散养户管控,严防农业、畜牧业污染入河入淀。加强淀区内源污染防治,有序实施淀区生态搬迁,深化淀中村、淀边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处置,加快淀区旅游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稳妥审慎开展淀区生态清淤,循环开展芦苇平衡收割,推进退耕还湿还淀,加快打造清水通道。到2025年,淀区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建立入淀河流水污染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应急预案,构建上下游联动的“测、查、截、导、治、补”体系,推动雄安新区和保定市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及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演练。上游流域全面推广府河截污导排经验,进行排水渠道疏浚、建设排水闸、排水泵站、拦河闸等应急防护设施,全面完成应急导排工程建设,杜绝污水入淀。

  高端引领,推进雄安新区创新绿色发展。

  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坚持在改革中聚能、在承接中提升,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充分考虑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等,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分类明确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强对传统工业的管控,依法依规淘汰雄安新区现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到2025年,智能信息、生物健康、高端服务、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打造世界绿色特色产业新高地。

  实施雄安新区城市低碳高质量建设。合理确定雄安新区建设规模,完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推进雄安新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贴边”发展,探索创新设施共建、污染共治、资源共享的区域污染防治攻坚模式。坚持绿色供电,形成区外清洁电力和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互为补充的供电方式,多渠道拓展天然气气源,完善天然气供应网络,建设多能互补的供热系统,加快建成“无煤区”“无油区”。规范共享交通业态,构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2025年雄安新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贯彻执行绿色建造、绿色建材、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开展低碳建筑示范,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起步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及以上节能标准,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创新机制,助力建设雄安新区生态文明试验区。

  建设京畿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环淀、环起步区、环新区绿化带,打造“千年秀林”,形成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大型森林斑块,构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多条绿色生态廊道。构建由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组成的宜人便民公园体系,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增强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等多元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治理大气污染,联动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完善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增加绿色发展评价比重,健全绿色指标、绿色统计、绿色绩效、绿色考核“四位一体”考评体系,率先建立经济总量和生态产品价值双核算制度。探索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破坏计入发展成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研究构建全面、科学、严格的绿色雄安地方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作用,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执法和环境应急体系。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市场机制。深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制定白洋淀生态补水和生态搬迁补偿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责权利明确的投融资体制,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设立雄安新区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并重的投融资格局。

  优先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战略

  高水平保护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强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支撑。围绕“大临空”经济区理念,协同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等,明确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打造现代化绿色临空经济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大营造林和湿地恢复力度,形成林水相宜、绿色秀美、融合一体的生态格局,恢复永定河冲积扇平原地区主要生态功能,重构生态空间体系,提升区域生态品质。统筹环首都生态带和北京绿楔建设,依托自然生态要素和人工要素,构筑连片森林,实现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重构水林田湿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空间体系,提升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森林覆盖率。围绕机场周边建设2-4千米宽密植林带,降低机场水平方向噪声;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及周边保留和建设约160平方千米林地,降低机场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发展与保护相适宜、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服务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优化运河沿线生态空间格局,以北运河、南运河、白洋淀-大清河和有水河段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廊道,促进大运河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严控大运河沿线地下水开采,充分利用本地水源、非常规水源,多渠道配置补水,相机引调江水、黄河水,保障大运河主河道生态水量。加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和水平,提高大清河、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流域氮磷等污染物去除效率,强化污泥安全处置,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深入开展运河沿线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沿线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船舶码头污染治理,规范建设入河排污口。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强河道和湿地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逐步恢复原生物种多样性。

  加速构建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格局

  推进区域资源全面节约高效利用。强化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良。加强重点生态用地保护,严控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未利用地开发,合理引导环京津生态过渡带、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区、地下水超采区等区域的非优质耕地及盐渍化耕地向林果草调整。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城镇低效闲置土地再开发力度,推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保护优质土壤资源。到202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确定目标。

  共建共享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张家口和雄安新区“两翼”生态安全重点保障。张家口市按照首都“两区”建设要求,依托冬奥会赛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营造适应冬季观赏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自然景观精品。雄安新区结合白洋淀生态修复和“千年秀林”建设,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森林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提升生态承载力与国际形象。

  构建多廊、多心蓝绿生态网络。构建以滦河、北运河、南运河、潮白河、子牙河、永定河、拒马河、大清河、滏阳河、滹沱河等水系为主的生态廊道;加强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曹妃甸湿地、滦河口湿地、安固里淖湿地、永年洼、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王快-西大洋水库、岗南-黄壁庄水库、岳城水库、大浪淀水库、桃林口水库等生态节点保护,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育修复。加快华北地下水“大漏斗”综合治理。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并举,以沧州、衡水等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和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地表水源置换、雨洪资源拦蓄、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依法有序关停自备井,南水北调受水区城镇生活取水井2021年全部关停,工业、服务业、农村生活取水井2022年全部关停;有稳定地表水水源替代的旱作雨养区域,有序关停封存农业灌溉取水井。到2025年,地下水超采区城镇力争全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全省地下水压采量达到16亿立方米以上。

  持续开展区域国土绿化。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为核心,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渤海生态综合整治和修复工程。推进环京津生态过渡带成片林地建设,合理调整生态用地规模,在大中型城市、白洋淀周边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等非耕地区域营造连片森林;结合新型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大范围的城郊绿地、郊野公园、城市绿廊;推进万亩果园建设,加快构建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推进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冀北山地生态涵养区、太行山地生态涵养区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商业性采伐,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选;继续推进防风固沙林工程,重点建设沿坝防风林带和农牧防护林网,着力推进建设千松坝、塞北和御道口三个百万亩生态林场。以海岸带、岛屿和近岸海域为重心,着力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选育抗盐渍化适生植被,提高海岸滩涂湿地植被盖度;推进近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等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到2025年,全省完成造林绿化1500万亩,森林抚育1500万亩,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03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亿立方米。

  推进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沿海湿地功能区、坝上高原湿地功能区、山地湿地功能区、平原水网湿地功能区等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沿海湿地功能区重点加强北戴河、曹妃甸南堡、七里海、滦河口、海兴等重要沿海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坝上高原湿地功能区以张家口闪电河、康巴诺尔、察汗淖尔等湿地为重点,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山地湿地功能区重点保护滦河、洋河、桑干河以及海河流域上游主要河流、水库、重要水源地及湿地风景名胜区,限制植被开垦、放牧、矿产开采。平原水网湿地功能区重点保护白洋淀湿地、衡水湖湿地、永年洼湿地,保护平原河网水系,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围湖造田、河道采砂、排污等。

  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全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推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周边省(市)联动,探索建立交界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共建共管机制,建立问题导向、定期沟通、协同治理、常态高效的协调对话机制,重点完善京津冀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预报制度,常态化开展联合监督执法。构建污染天气应对的“区域-省-市-县-企业”五级预案体系,完善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启动、响应、解除机制。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实施范围,动态更新应急减排清单,科学开展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主要工序的应急减排试点。建立京津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分区明确城市大气污染减排路径,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市等冀中南太行山通道城市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沧州、衡水、廊坊、保定(市)和雄安新区等中东部平原地区通道城市重点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及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市)等北部燕山沿线城市加强臭氧污染控制,实现细颗粒物(PM2.5)浓度稳中有降。

  着力推动水环境系统治理。推动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优化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科学设置水环境控制单元和考核(控制)断面,明确各级控制断面水质保护目标。全力推进重污染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编制“一河一策”水体达标方案。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和滨岸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总氮污染物来源解析,实施重点河流湖库总氮排放控制。深入推进白洋淀、衡水湖保护行动。开展入河入海入淀入湖排污口排查,明确整治目标要求和时限。加强河流通航船舶污染防治,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淘汰不达标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在沧州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和雄安新区等完成船舶管理制度建设,对北运河、子牙河、滦河、大清河等水系列入登记范围的船舶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持续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基金。鼓励政府和企业采用合营模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减排交易。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格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规则。支持设立雄安绿色金融产品交易中心,探索开展承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试点示范。依托河北生态优势,在生态功能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居等产业,以生产价值赋能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坝上草原、山区林地、淀泊湿地、沿海滩涂等自然条件,发展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的特色种养业。利用风能、光能等资源禀赋特点,推进张承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以张承坝上-太行山沿线优质森林草原资源、秦唐沧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一批高质量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生态产品供给“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建设,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生态文明责任编辑:霍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