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长城网雄安频道

当前位置: 雄安快讯

用真情倾心力书写美好的家乡
——对话雄安新区农民作家刘卫宁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渊
2019-02-11 15:30:46
分享:

  长城网雄安讯(记者 王渊)2018年这一年,对于生于雄安、长于雄安的农民作家刘卫宁来说,可谓是一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这一年,他入选河北省“十佳正能量网络人物”,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8”三季度网络人物;他用最真实淳朴的语言书写乡土,写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出版发行。为此,记者采访了雄安新区安新县作协副主席、《雄安文学》编辑部主任刘卫宁。

雄安新区安新县作协副主席、《雄安文学》编辑部主任刘卫宁。

  记者:欣闻你的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不久前出版发行,请你介绍一下该书的具体情况?

  刘卫宁:我的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收集了我近几年,包括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后写的文学作品,内容有短篇小说、小小说和闪小说和部分乡土散文。这本小说集还承蒙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先生作序并题写了书名。

  我生长在农村,对乡土有刻骨铭心的深情。我的小说大多选用农村背景、汲取农村素材创作,怎么读都有一股子土腥味。我打小接受爱国英雄主义教育,对历史、战争和英雄有一份崇敬情怀,所以在书中历史、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我从小虽没挨饿,但吃过粗粮、干过累活,了解父辈们的艰辛困苦,懂得他们在艰辛和困苦中练就的坚忍不拔的生存本领和锲而不舍的生存勇气。我尊重他们爱他们,所以写他们。在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智者,那种朴素的智慧和感悟,是足以照亮后来者人生之路的。

  这本小说集虽也有分档归类,但并没有明确哪个是历史和未来;哪个是乡土和情感;哪个又是人生和人性。说实话,这些命题我自己也没全弄懂,读不懂,或许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书写乡土、书写乡亲、书写人性,用最真实淳朴的方式写意生活,画一幅或恬静隽永,或淳厚浓郁的乡野风情水墨画;用手中的笔记录雄安书写雄安,畅想未来美好的雄安。这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是我永恒的初心。

  记者:请谈谈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

  刘卫宁: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从小打过猪菜拾过柴禾,会干各种农活。中学时我喜欢上了文学并为之着迷,初中毕业后辍学,我怀揣着文学梦回归乡土。那时候我把自己有个比拟:《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或者《人生》中的高加林。我清楚自己或许在重复他们的路,但不屑于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际遇和选择。我想我一定会比他们强,我或许能够改变一部文学作品的结局。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世界,路遥写出的就不是《平凡的世界》、就不是《人生》了。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败了。在文学的没落和金钱的疯狂的纠结之中,我一败二十年。我的失败不关乎理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文学而不是钱。我经过商,卖过苦力,一道道叫做“钱”的坎儿,我从没有轻松跨越过。幸好还有那个日渐沉沦的文学梦想支撑,我才挺了过来。在生活的重压下,我用文学支撑;在世俗的诱惑前,我用文学抵抗;在心生绝望时,我用文学救赎自己。

  媳妇曾无奈地说:“写就写吧,总比闲时打麻将耍钱强。只要不耽误干活挣钱,我就不管你了。”这话听起来怎么都不像一个贤淑妻子说的话,可在那时,这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寻寻觅觅,走走停停,喜欢文学已经三十年,近几年我终于写出了一些成绩,包括在报刊发表、征文比赛获奖和最近出版的小说集。这些都是我前些年不敢想的,原来,来自生活的历练、沉淀、思考才是最好的文学课老师。

  记者: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梦想、有许多可干的事情,你为啥对文学情有独钟?

  刘卫宁:在2013年以前,文学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精神支柱,无比敬畏,敬畏文学时,我郑重其事地写,写出来没想过投稿也不示人,因为在村里找不到知音。另一方面又是解压良药,烦恼苦闷时在网上写写打油诗戏谑别人或者自己,一闹一笑心情就轻松了。

  2013年安新作协成立,我又见到了多年未曾谋面的冬子李、阿民等文友,在他们引荐下加入安新作协,我的小说《你就是我的枪》在征文比赛里得了一等奖,从那开始我的文学之路才算回到正轨。

  我终于有了一个支持我的平台,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作品了。2013年我认识了安新文广新局的王迦梁局长,由此开始得到他不遗余力的支持。有一次,我无意中说因为俩孩子放暑假,自己摸不到电脑没法写东西,王迦梁局长竟决定借给我一台电脑,并亲自送到我家里。那天我对着电脑坐到半夜一字没写,心里反反复复想着一句话:不写出点成绩来,就太对不起领导的关怀了。2015年,我发在网上的散文《于庄村的八路坟》引起反响,安新县政府把我们村荒芜的八路坟修建成烈士陵园。这结果让我意想不到,原来文学还有这个功用!这件事增强了我的信心和使命感,之后两年中,我在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小说,还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成绩,和一直帮助我的“贵人”们是分不开的。文学成就颇高的冬子李,在创作上对我全方位帮助引领;阿民,初中时我们就在一起办文学社刻油印小报,这几年更是相扶共勉,同学情谊历久弥新。还有支持我的所有亲人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创作的劲头从没有减弱过。

  记者:你对未来的雄安新区和自己今后的创作有何期望?

  刘卫宁:2017年底,因为一次作协活动的启发,我创办了“大王记忆”公众号,开始搜集整理留存大王镇本地文史资料,这件事得到新区各级领导的支持。2018年5月,安新作协成立《雄安文学》编辑部。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工地当小工的我脱下工装,来编辑部当编辑。我编辑刊物,料理作协事物,编辑运营《雄AN文学》和《大王记忆》两个微信公众号,虽然忙碌但很快乐,因为这是我喜欢干的事。

  雄安新区在我的家乡落地后,我兴奋无比,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这千年机遇的,所以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家在雄安》。写长篇,对于我这个文化不高底子很差的业余作者来说难度很大,但我有信心,想写就必须写出来。每个写作者都有一份浪漫主义情怀,我也一样。我心目中的雄安,一定是个历史底蕴深厚的雄安,一定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雄安,一定是诗意的雄安、美丽的的雄安。我会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为这个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一直写下去。

关键词:雄安新区,农民,作家责任编辑:霍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