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长城网雄安频道

当前位置: 雄安新闻

在文脉传承中讲好雄安故事
雄安新区践行“无文化传承 无雄安未来”速写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渊 孙文宾
2018-11-14 15:57:06
分享:

  长城网雄安讯(记者 王渊 孙文宾)深秋的雄安,依然是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好季节。

  此时此刻,记者行走在雄安新区采访,第一部全面反映雄安新区干部群众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八场大型话剧《雄安晨曦》首次公演;2018雄安新区全民广场舞大赛……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与建设,正在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土地上轮番上演着。

2018雄安新区全民广场舞大赛决赛现场。资料图

  “群众如果成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

  11月9日下午,安新县留村小学的学生们激情朗诵童谣《雄安娃娃》的声音回荡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会场内,这是“诗话雄安”——2018河北雄安新区诗词诵读大会的一个场景。

  此次诗词诵读大会有十多位国家一级演员、配音演员、影视演员、知名主持人参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恢弘大气的视听盛宴。观看演出的雄安新区干部群众纷纷表示,饱含感情的朗读将大家带回了雄安的过去,也带到了雄安的未来。

  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2018雄安新区全民广场舞大赛决赛颁奖现场,一等奖获得者安新县留村缘梦舞蹈队队员赵丹如是说:“获得第一名,心情很激动,感谢新区组织这场盛大的比赛,让我们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此次大赛自9月初启动以来,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活跃在新区三县的近200支广场舞队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27支广场舞队伍脱颖而出参加决赛。

  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副巡视员,雄安新区宣传中心主任边建国表示,田野一旦变成舞台,艺术就有了土壤;群众如果成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区规划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刻,这些文化活动和实践,必将给生机勃勃的雄安大地增光添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7月1日这一天,一家红色收藏馆在雄县雄州镇大阴村开馆,馆内收藏3000多件红色藏品。它的主人就是一位70后农民赵占良。开馆至今,已接待机关、团体及社会各界参观者万余人次。赵占良介绍说,在新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雁翎队、地道战等很多留给后人的“红色记忆”,要让红色文化在新区发展中得以弘扬。

  10月26日,在中国仿古石雕之乡和古玩之乡的雄县张岗乡,德韵博物馆作为河北首批非国有博物馆之一正式开馆,成为集中展现雄安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的一个靓丽的窗口……如今,浓浓的乡情文化,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来到这里进行文化交流和参观游览。

  伴随着新区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积极投身到文化事业中。正是这些文化繁荣的种子,从基层实践中萌发,正在为建设新区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大型话剧《雄安晨曦》公演现场。资料图

  “雄安人的文化自信,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一部全面反映雄安新区干部群众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八场大型话剧《雄安晨曦》,10月24日晚在安新县公演,剧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新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该剧紧随生活脚步,切中时代脉搏。剧中人物刻画细腻传神,雄安干部群众心系家国,情怀感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理事长、空政电视创作中心编导室原主任李东才在现场如是说。

  话剧《雄安晨曦》是一部反映雄安本地干部群众顾全大局、努力工作、克服困难、乐于奉献的时代作品。该剧共八场,剧中塑造了工作组长、村支书、企业家、渔民等20多个主要人物。他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化解了房屋停建、网箱清除、企业搬迁等矛盾,村民们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

  雄安文化学者李卫东者对记者表示,此时此刻,这部戏的公演恰逢其时。它与雄安新区的进程同步,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必将极大地振奋新区百姓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新区广大干部的一种激励!

  雄文书院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主要做展示雄安悠久历史文化的平台,聚集有志于雄安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者,共同挖掘整理雄安历史,留住雄安记忆,弘扬雄安文化,为雄安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在10月28日的雄文书院开业典礼上,雄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占良表示,无论是民间对文化的默默传承,还是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尽心竭力,都体现出雄安人的文化自信,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将极大地促进新区的规划建设。

  在雄安新区最大的酒类生产企业——河北雄安保府酒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种答案。公司院内一栋6000平方米的大楼,斥巨资打造的雄安酒文化博物馆正在做开馆前的最后布置。公司董事长李宏涛介绍,我们秉承“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理念,不断探索建立适合于公司的企业文化,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实力优势和区域优势,着力打造雄安新区的一张文化旅游新名片。

安新县杨福春的渔耕记忆展览馆。资料图

  “传承雄安文脉,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不久前,记者走进安新县杨福春的渔耕记忆展览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渔网、渔叉、大罩、扇车等各种渔耕用具,每一件物品都能折射出白洋淀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今年56岁的杨福春是一名农民。二十年如一日,他走遍了整个白洋淀地区,收集了正在消失的白洋淀传统渔耕工具和生活用品千余件。用他的话说:“这些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开这个馆的目的,就是传承雄安文脉,让老百姓记住乡愁。”

  雄安新区成立后,河北大学教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齐易和他的团队主动请缨,承担新区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炎炎夏日的七八月份,他亲自带队摸清了本土传统文化的蕴藏现状。他告诉记者说“通过我们的系列工作,为即将腾飞的雄安新区在当代的生态现状做出音像图文存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学术思考,从而为这一地域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从今年初,由雄安新区组织开展的“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到7月份遗存调查登记工作结项,共登记确认不可移动乡愁遗存点2000余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还发现了一批老民居历史片区。在今年7月24日召开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9个集体、28名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来自雄安新区雄县文广新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城市立得住,关键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记得住乡愁”,就是要让新区老百姓心有所属,梦有所归,找得到回家的路,让这方水土养育的人民世代传承其乡土文化记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留住文化的根和魂。

  未来的雄安新区,正如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所描绘出一幅城市居民生活的美景那样:“我们想象在雄安未来的某一时刻,在树荫下,在蝉声鸣叫中,老人摇着扇子给儿孙们讲过去的故事。”

关键词:雄安新区,雄安晨曦,陈刚责任编辑:孙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