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与优化布局,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应着力布局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实现战略科技力量均衡布局,推动河北科技创新短板加速提升。
战略科技力量是支撑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键
“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战略科技力量是支撑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键,其建设与布局能否优化,是城市群创新潜力能否有效发挥、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能否有效提升的关键决定因素。京津冀同样如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主编、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边继云告诉记者,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面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需求,推动京津冀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与优化布局,已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化发展和提升京津冀整体发展层级的核心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目标。2014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量为83.2亿元,2021年增至350.4亿元,年均增长率22.8%,协同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指出,京津冀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较高产出的创新成果,但“高资源集聚低区域流动、高成果产出低区域转化”的老问题却一直没能有效解决。战略科技力量将是新时期支持京津冀实现创新突破、打造全国创新高地的中流砥柱。
雄安新区已组建太赫兹技术工程中心
报告指出,在现有创新建设主平台基础上,京津冀应着力布局建设雄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平台,实现战略科技力量均衡布局,推动河北科技创新短板加速提升。
“具体而言,要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效承接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疏解,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高精尖科研院所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边继云说,雄安新区应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部署,布局建设生命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网络空间安全、人口与健康国家实验室,在智能芯片、无人系统、区块链、基因技术、太赫兹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研究院,并配套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据报道,雄安新区近期已组建太赫兹技术工程中心,引入三家相关企业共同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中心将下设毫米波太赫兹高科技展示中心、标准化测试认证中心、科研中心等,依托雄安高新技术孵化资源与政策扶持,引领和推动国内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报告建议,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对接,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以雄安新区为龙头,统筹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布局,形成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合力。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联动创新基地
报告提出,京津冀应打造从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联动创新基地和学科交叉研究中心,鼓励三地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建设创新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例如围绕河北创新短板拉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组建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联合创新中心、智能电网和电力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等。
在京津冀建设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联合体也至关重要。边继云表示,应围绕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支持和引导企业采取自建、合建、并购、收购等形式,加快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推进组建3家至5家京津冀平台型、网络型、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带动,构建跨领域、跨区域、多主体协作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