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资料图
长城网讯(记者 孙文宾)精阳伏月,赤日炎炎。驱车穿行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已生长近三年的万亩秀林一片绿意盎然。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一片片绿荫向远方延伸到视线尽头。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作为雄安新区设立后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这片土地上已经形成万亩森林。
如今的万亩秀林,已成为周边村民休闲游憩的公园。清晨傍晚,老人孩童,三五结伴,或穿梭林间,或停足乘凉,阵阵欢声笑语不间从林间传来。新区未来的生活场景,已从这片绿色逐渐打开。
航拍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资料图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去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他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秋季)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今年秋季,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项目将继续造林5.5万亩。
作为雄安新区先期启动的重大项目之一,“千年秀林”的建设一直在有力有序向前推进。资料显示,近三年的时间里,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33.37万亩,树种达200种,森林覆盖率达到29.96%,近自然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何谓“千年秀林”?“千年秀林”并不是指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树本身能够像人类一样能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一棵树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十年、几百年,但它的子子孙孙却能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何谓“近自然森林”?就是遵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在适度人为干预下,实现森林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最终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生态系统。
雄安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先规划建设城市森林,探索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资料图
加强生态建设 种好“千年秀林”
中央在批复的雄安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将生态湿地融入城市空间,实现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雄安新区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千年秀林”建设。使用以市场化投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资模式,由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作为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和运作平台,自行筹资加政府补贴,先行开展造林绿化。着力打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多功能“千年秀林”,不断丰富、提升植树造林“雄安质量”的内涵,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整体绿化效果,提升“千年秀林”的品位和价值。
“千年秀林”的用苗坚持“三优先,五不要”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树种、本地苗木、苗圃换床苗,不要梳小辫的苗、非苗圃的苗、截干的苗、非本地树种、移栽的大树。雄安新区严格把关用苗标准,不合格苗木,一律不得使用。只有达到标准的树苗,才可能进入“千年秀林”。
“千年秀林”与大数据息息相关,为了使管理更加科学,每一棵树从种植开始,就严格按照规范,把树木来源、品种、树高等基本数据录入数据库,建立“树木身份证”。利用大数据方式种植、管理和维护树苗,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在雄安新区更是首次运用。这种给树木“上户口”安家的做法实现了对“千年秀林”的动态化管理。
雄安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示意图。资料图
“千年秀林”正在扮靓“千秋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说,蓝天、碧水、绿树,蓝绿交织,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雄安新区过去有一定的基础,现在搞“千年秀林”,将来这里一定是最宜居的地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2020年新区植树造林将结合各林地的功能定位和风貌需求,优化设计理念,继续坚持“三优先,五不要”原则,选用原生冠苗木,将常绿乔木比例控制在20%至30%之间。
到今年年底,加上原有既有林30万亩,雄安新区森林总面积将超过70万亩,届时新区将基本形成“三带、九片、多廊”的绿色空间骨架。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未来,雄安新区森林总面积将达到96万亩。
“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将为新区城市建设打好“蓝绿交织”的底色,造福子孙后代。“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未来新区的生态画卷逐步展开,“千年秀林”正在扮靓“千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