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时30分,59岁的赵建成就和工友们在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里,开始了一天的护林防火巡查工作。
赵建成是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仇小王村村民。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后,他离开打工30多年的北京建筑工地,回到了100多公里外的家乡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2017年11月13日,赵建成和工友们种下了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第一批树木。截至2021年4月,雄安新区已新造林41万多亩,栽植苗木种类200多种,数量逾2000万株。
2021年3月19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起初我是种树;树种完之后,2018年成了护林员。目前我们20个人巡护4000亩林子。”赵建成说,现在,千年秀林里的200多种树木,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
“这是油松,这是栾树,那边还有国槐、柳树、海棠……树木长起来了,林子里的鸟类增多了,以前平原地区少见的野鸡也经常可见了,还有一些多年不见的野兔、小刺猬等也逐渐出现了。”看着自己栽下的树苗有的如今已经长到三四米高,成了郁郁葱葱的成片森林,赵建成很有成就感。
雄安新区吸引的不光是赵建成这样的本地人,还有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建设者。
黄雪晨在“千年秀林”内测量树木直径(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现年32岁的黄雪晨,4年前怀揣梦想、满怀激情从塞罕坝来到雄安新区,目前是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
“2012年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我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担任施工员、技术员,成为第三代塞罕坝人。”他说。
1962年以来的50多年时间里,三代塞罕坝建设者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在茫茫荒原上造林115万亩,筑起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在雄安新区,我参与了10万亩苗景兼用林、2018年秋季造林、2019年造林、2020年造林等项目。”黄雪晨说,“我有幸见证了千年秀林拔地而起。如今在雄安这片热土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019年11月6日拍摄的雄安“千年秀林”(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千年秀林是面积1770平方公里的雄安新区率先启动的重大绿色基础设施工程,是“先植绿、后建城”新理念的创新实践。根据规划,未来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是“华北明珠”白洋淀。
值得一提的是,雄安新区在候鸟迁徙带上,在营造千年秀林的同时,决策者既是在为人类造林,也是在为鸟类和动物们造林。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介绍,千年秀林里有桃、梨、杏、桑、枣、苹果、山楂等近20种果树,约60万株,可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充足的食源和蜜源,同时还种植了适宜鸟类筑巢和小动物筑穴的乔灌木品种。
之所以叫千年秀林,并不是说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能活上千年。就像人类一样,树木也会有孩子,孩子又会有孙子……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能够自然演替、持续更新、生机勃勃的千年森林。
彭旭更说,要成为千年秀林的一员,必须经历许多严格的筛选环节,苗木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原生冠苗,还要能适应新区所在地——华北平原的大环境。
小学生们在“千年秀林”内玩耍(2019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在千年秀林里每棵树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二维码里面包括这棵树的地理位置坐标、来自哪个苗圃、胸径、冠幅、树高,以及植树者、管护者的名字,从孕育到出生到长大的每一个过程信息,都将记录在这个二维码里面,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就是雄安的“数字森林”。
“千年秀林不仅仅为地球增添了一抹绿,秀林里所有的树木生长信息,将汇集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数据库。”彭旭更说,未来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后,这些大数据可为全世界研究单个树种的生长规律、森林系统生长规律、自然演替规律、林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等,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这也将是雄安新区这个“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对世界的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