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雄安讯(记者 孙文宾 霍少轩)清晨七点的藻苲淀,被一阵阵电锯的轰鸣声打破宁静。
先用巨大电锯将厚实的坚冰面切开;再穿上橡胶制品“皮衩”,跳入齐腰的冰水中,将切分整齐的冰块推开;然后探下身子,佝偻着腰,让脸贴到冰冷的水面,一手握着高压水枪,一手伸进淤泥,一条条长长的莲藕就被拔了出来……白洋淀挖藕人的一天的劳作就这样开始了。
岁末年初之际,数九寒天的白洋淀滴水成冰,冰层厚度超过三十公分,水温也在零度以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记者的手瞬间就被冻得没有了知觉。而这些挖藕人每天却要在这样的水下“浸泡”7、8个小时。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挖藕人也迎来了最繁忙的日子。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雄安新区安新县寨里乡,近距离接触并采访了白洋淀挖藕人。
撬动切分整齐的冰块。霍少轩 摄
每天能挖800~1000斤藕
莲藕是白洋淀淀边村、水区村民众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餐桌美味,白洋淀是北方最大的莲藕产地之一。
1984年出生的刘盼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雄安本地人,在部队退伍后,他和朋友在藻苲淀和郭里口共承包了900亩左右的藕田,是个名副其实的承包大户。
“挖藕这活儿我从小就接触,上学时学的是农业,自己从小又在水边长大,特别亲近水,所以就想干点与水有关的农业项目,种藕这行正好合适。”刘盼说,现在挖藕的活儿都是四五十岁、有些年纪的人在干,“虽然这活儿收入不低,但是工作环境恶劣,夏天暴晒、冬天严寒,很多年轻人嫌苦都不愿意干。”
在白洋淀区,莲藕每年4月份开始栽种,当年八月十五左右就能收获,整个收获季要持续六七个月。刘盼家藻苲淀的300亩藕田雇了5名挖藕工人,“常年挖藕的工人,一个人一天就能挖完一亩藕田,人均800~1000斤左右,挖一斤藕有5毛的收入,一天能赚四五百块钱。但是冬季挖藕的收入是波浪形的,工人每隔一天就要破一次冰,破冰当天的收入肯定没有纯粹挖藕的收入高,而每年白洋淀的结冰期差不多有3个月左右,工作确实比较辛苦。”
刘盼介绍,因为白洋淀四季分明、温差较大,藕的生长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出产的藕纤维比较长,淀粉含量较少,入口甘甜、清脆可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天下午收藕的货车会直接开到藕田边,将当天产出的鲜藕收购后直接发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销路不用发愁。”
挖藕工在淤泥里挖藕。霍少轩 摄
“每个月的收入比儿子两口子加起来要多”
在刘盼家的藕田里,记者见到了来自山东微山县的挖藕工樊佑科,今年55岁的老樊说他除了过年过节回去与家人团聚,其余的10个月左右都辗转“泡”在各地的藕田里,“我们家乡就有很多藕田,我从十几岁就开始挖藕,到现在都40多年了。而且挖藕的收入高,少的时候每月也有八九千的收入,多的时候每月能拿一万多。我一个人的收入比我儿子两口子加起来都多,我还能时不时的接济一下他们。虽然孩子们都挣钱了,也想着我们长辈儿,但还是自己挣钱花着踏实。”老樊乐呵呵地说。
旁人眼中极为辛苦的工作,在老樊口中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健谈的老樊手持高压水枪、弯腰站在藕田中,边工作边兴致勃勃的跟记者聊了起来,“挖藕是需要技巧的,得一边用水枪把淤泥滋开,一边用手抓住藕的尾部,然后用巧劲儿把藕提出水面。劲儿使不对,或是拿着藕的中间取藕,很容易把藕折断,断了的和蹭破皮的藕是卖不上价的。”记者问他这样常年在外劳作累不累时,老樊说,这种生活节奏他已经习惯了,感觉挖藕也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辛苦,“现在生活条件、干活儿条件比我们小时候好多了,吃得好、穿得暖、赚得多,日子可有奔头了,这点苦不是什么大事儿。”
跟老樊一起挖藕的,都是他的同乡。每年自己家的活儿干完后,他们就结伴出来打工,等到岁末年终,再一同回去与家人团聚。“等过了正月初八,我们就又要出来了,也许还会回白洋淀接着挖。”
收获劳动的成果。霍少轩 摄
从承包藕田到“投身”白洋淀生态恢复
不忙的时候,刘盼也会下水与工人一起劳作。头脑灵活的他往往能精准地嗅到商机并抓住机会,仅藻苲淀的300亩藕田每年就能给他带来30万左右的纯收入,经济上已经很宽裕的他常被人问起:为什么都不缺钱了,还经常泡在淤泥里干这么“苦哈哈”的工作。“财富都是靠勤劳的双手获得的,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静下心来干些实事儿,不能光想着天上掉馅饼,更不能因为雄安新区来了,就等着坐享其成,勤劳致富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前不久,《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被正式印发,其中对白洋淀生态空间建设、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等都进行了全面规划。
“看到恢复白洋淀生态环境的规划批复后,我觉得又有事儿干了。生态治理不仅是对个人,对雄安当地百姓的长远发展真是太有好处了。水质污染了,不仅会直接危害百姓的身体健康,其他一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现在的刘盼除了忙活他的藕田外,还在着手做一些水生态恢复的事儿,“我从小在淀边长大,现在又靠着淀子致富,对白洋淀的感情特别深,现在我就想实实在在的为它的生态恢复做点事儿,下一步我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块儿。”
生在淀边、长在淀边,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挖藕,到如今的藕田承包大户,再到投身白洋淀水生态恢复,“闲不住”的刘盼将在生他养他的这片淀泊中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