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县野桥中学语文教师张冬娈。资料图
长城网记者 刘师豪
她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28年的教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好学上进的学生;她主编过校内文学杂志,通过作品让学生们爱上语文;她是一名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作品频出的创作者;她记录世间百态,书写雄安热土,她的两部作品今年相继出版发行。她就是容城县野桥中学语文教师张冬娈。
记者:请介绍一下自己的从教经历。
张冬娈:我最早是在容城县野桥营小学教科学和体育,1992年到1995年,调任到容城县野桥中学教音乐,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这20年的语文教学之余,我还创办过一个文学社团——弄潮文学社,主要培养学生们对写作的爱好,也指导了很多学生在作文竞赛获奖。这期间,我还在教育期刊杂志上发表过有关的文章。但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自己教过的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为这个美好的时代贡献聪明才智。
记者:你对文学创作的爱好源自哪里?
张冬娈:我对文学创作的爱好,最早是在上四年级的时候,看到了哥哥的一个同学把作文发表在了校报上。那时,我觉得发表文章是一件特别神圣而又神秘的事,所以,就在心里种下一个小小的文学梦想:长大后,我要当一个作家。从2001年开始,我陆续在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今年新近出版了2本书,分别是《每个生命都不简单》和《用温暖的笑把岁月丈量》。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最近出版的书。
张冬娈:我最近出版的新书《每个生命都不简单》和《用温暖的笑把岁月丈量》,前者是一部纪实类散文作品集,后者是一部反映家国情怀的诗歌作品集。
《每个生命都不简单》包括了我曾经发表过的86篇散文,分为亲情密码、智慧时空、文史纵横、岁月长廊、美食养生等5个类别。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雄安人,把自己对雄安风物与习俗的热爱倾注于笔端,既有雄安美食里的亲情、风物里的乡情、美丽风景中的爱国情,也有人们对大自然各种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可以说,整本书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语言或平易质朴,或庄重典雅,或清新流畅。
《用温暖的笑把岁月丈量》分为爱意绵绵、四季物语、报国情怀、母爱深深、乡愁缭绕、云水禅心等6个专辑,所选诗歌或含蓄蕴藉,或激情饱满,或哲理芬芳。内容选材多样,语言风格多样,写作手法多样。它的独特、新颖、深刻与深情,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诗情、诗意、诗境与诗味。
记者:你的作品都涉及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张冬娈:总体而言,我的创作内容算是比较丰富的。其中大部分是一些生活类、文学类的散文,还有一些游记、诗歌、科普文章,像小小说、书评、通讯稿也写过若干篇。
我所钟情与擅长的是文史类的文章,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李时珍、诸葛亮、苏轼、曾国藩这些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我都会通过自己的笔写下来,有的作品除了被刊登在杂志上,还会被设计成阅读训练题供学生们学习使用。
我感觉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兼容并包且灵活多样,偏重于描绘世间百态,各类文学体裁都有所涉及。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所以,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写给自己学生的,希望能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思考。
记者:你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动力是哪些?
张冬娈:起初是因为觉得作品能够发表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哪怕是发表在校报上,所以,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动力。此外,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写日记,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之后,我慢慢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多少都要写点什么,才感到踏实。我在教授初中语文课之后,将教学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写作的灵感,因而笔耕不辍。
随着作品发表得越来越多,我的信心也在增加。目前,我是《初中生周报》“写作大讲堂”“阅读俱乐部”栏目的作者、《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还成为省作协会员。我会初心不改,坚持创作,用自己的笔书写这个美好的时代。
记者:你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话吗?
张冬娈:从教28年来,我教过的学生有成百上千。他们的身影在各行各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想说的话很多,最想对他们说的是,工作之外,一定要有情怀与追求,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便实现不了,但是追梦的这个过程也会让生活变得格外丰富与丰盈,充满浪漫温馨的味道。
记者:你今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张冬娈:我的好奇心很强,总喜欢不断追逐新的东西,而不愿简单地重复。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接下来会将写作重心转向小说创作。
容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有著名的“容城三贤”。我正在写一部历史小说,就是以“容城三贤”之一的刘因为主人公,让更多的人了解雄安这片热土上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