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了,门窗要及时关。季节交替,孩子们容易生病……”早上7点,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张欣欣走进教学楼,边检查教学设施,边不停向管理员叮嘱着。
每天早上,张欣欣都要转遍校园每一个角落。今天孩子们早晨锻炼怎么样?食堂卫生清洁的好不好?……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让他放在心上,像牵挂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零开始,老教师变身“工头儿”
2019年5月15日,这个日子,张欣欣至今记忆犹新。就是在这一天,张欣欣作为北京市支持雄安“三校一院”(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宣武医院)项目专班成员来到雄安。原本计划只是来调研一下,但到雄安了解具体情况之后,他当即决定:直接留下支持工作!
“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是北京市支援雄安新区的重点公共服务工程,也是新区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优势,助推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第一批项目。当时,张欣欣的主要职责是督导“三校”工程建设。
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当时“三校”所在之处还是一片村庄和麦田,周边什么都没有。从征地拆迁到规划建设,张欣欣全程参与。工程初期,条件比较艰苦,张欣欣带着同事,与工人们一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冬天工地没有暖气,张欣欣就睡在简易房的板床上,晚上盖两床被子依然冻得手脚冰凉。夏天太热,就睡在外面,累的时候,被蚊子叮了一身包,都醒不过来。但是张欣欣却觉得,必须这样做:“不在现场,怎么督导建设啊?”
就这样,这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开始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硬是逼着自己从校园里的教师“转型”成了“三校”工程建设工地上的“工头儿”。
4年坚守,“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工作条件可以将就,工程质量绝不能打折扣。张欣欣说:“这是雄安新区首批全过程绿色建筑三星项目之一,代表业内最高水平。”他深知项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2022年春节,不少外地工人都回家过年了。但是“三校”工程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有人留守。张欣欣毫不犹豫带头报了名,大年三十在工地上将就着过了。
2023年春节,张欣欣年迈的母亲身体抱恙,需要做大手术。但是“三校”工程建设正面临收尾的紧要关头,张欣欣默默地留在工地,把对母亲的无限牵挂和深深愧疚埋在心里。
到雄安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张欣欣有3次超过半年没能回家。年迈的父母很理解:“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把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雄安,服务千年大计。”
4年辛苦,终结硕果。2023年9月1日,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揭牌开学。校徽上的红绸布被揭开的那一刻,张欣欣心潮澎湃,眼前的校园崭新又熟悉:融入史家传统红墙文化的徽派围院,和北京校区同样进门可见的和谐石、大槐树,体现史家特色的新生笑脸墙……“等到这一天,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再次留下,让好教风好学风照亮孩子一生
从无到有的新学校,要想步入正轨,还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决定派出1名执行校长、2名校长助理常驻新区,1名副校长每月定期到新区工作,组成“3+1”精干管理团队。
“留下吧,你对雄安最了解了!”,面对挽留,张欣欣二话不说,再次选择留下,担任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执行校长。
说干就干!从“工头儿”再变回校长,张欣欣带领学校团队迅速展开后续管理、教学工作。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智能化设备,他跑北京校区、跑雄安新区的职能部门,四处奔波。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雄安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他探索两地史家教师融合发展、联动交流路径,创新建立北京骨干教师担任实践导师机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对一”备课指导。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他推进京雄两地史家胡同小学“隔空连线”,开展“双师课堂”,用云端“同上一堂课”,实现两地教育资源无缝连接。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他倡导开展体育特色教学,确保孩子们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说起学校新一年的计划、说起孩子们,滔滔不绝的张欣欣两眼放光:“在今年7月份放暑假之前,我们一到五年级要实现‘双师课堂’的全覆盖,让孩子们都能够享受到更先进的、更好的教育资源……”
“未来雄安,心向往之。”这是张欣欣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消息。尽己之力,在雄安打造承接疏解的教育标杆,让好教风好学风照亮孩子一生,教育路上他在无悔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