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上下积极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郁郁秀林、清澈淀水、婆娑芦苇、鱼跃鸟鸣,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铺展开来。
白洋淀风光(资料图)。中国雄安官网毛鹤然 摄
“华北明珠”重放异彩 “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逐渐呈现
初春的白洋淀,阳光洒在水面上,点点银光四散开来,野鸭、野鸟在水面嬉戏,像是一幅唯美的画卷铺展在雄安大地。
现在的白洋淀慢慢展露出春的模样。淀水辽阔,一碧万顷,时而有鸟雀亲吻水面,时而有鱼儿跃出淀水的怀抱,水面漾起层层波纹。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京津冀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稳步开展,成效显著。2021年,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实现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跨越性突破,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安新县王家寨村的王坤每天早晚都会到淀边溜达一圈,看着如今的白洋淀,他感慨道:“记忆中的那个美丽的白洋淀又回来了。”
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水生态取得了明显改观。截至2021年,雄安新区稻田、藕田退耕还淀15.05万亩、旱田退耕还淀11.9万亩;白洋淀流域共建设人工湿地3个,建设生态缓冲带3个,其中府河湿地项目4.23平方公里、日处理能力25万吨,是北方最大功能湿地。雄安新区提升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实施外来物种防范,维护白洋淀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截至2022年1月底,白洋淀野生鸟类数量共计23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白枕鹤、青头潜鸭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水雉、黑翅鸢等41种,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鳑鲏鱼、黑鱼等又重现白洋淀。“华北明珠”重绽光彩,“鸟类天堂”的生态美景逐渐呈现。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 奠定“蓝绿交织”雄安底色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
自2017年11月,雄安新区启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到如今,新区累计造林45.4万亩,很多造林斑块从最初的光秃秃幼苗,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风景林。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资料图)。中国雄安官网毛鹤然 摄
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绝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意在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营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呈现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选的树种都是经过因地制宜的考量,要符合长寿、健康、美观的要求。遵循自然森林群落成长演替规律,采取自然随机式散点种植,打破行列式的栽植方式,使新区造林更贴近自然森林,富于变化。
同时,雄安新区组织开发了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苗木各类信息,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地上每种一棵树,系统也会生成一棵虚拟树,虚实一一对应,从而形成“数字森林”。
“千年秀林”的智慧之处不止如此。雄安新区还组织开发森林管护系统,筹建森林指挥中心,建立“千年秀林”远程监控系统,由此实现森林消防全时防控和及时报警。
目前,“千年秀林”已有经济林木、果树、景观树种等2300余万株,新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
竭力打造城市绿肺 营造宜居生态新环境
雄安郊野公园是河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先植绿、后建城”理念,举全省之力按照“统一总体规划、统一质量标准、各市分片负责、分步推进实施的”共建模式,共同建设的重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雄安郊野公园中的保定园。中国雄安官网高盟 摄
雄安郊野公园北起南拒马河右岸、南至容东城市组团、西起贾光乡、东至京雄高速,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位于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中的南拒马河片林。公园以“生态雄安”为主题,以林为体、以水为脉、以文为魂,有水则湿、无水则林,集中体现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休闲游憩功能,突出自然野趣,强化生态、自然、人文特色。
雄安郊野公园建设内容包括14片城市森林、大型水系、100多公里园路、14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展馆等,是雄安新区城市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和绿色生态门户,更是展示燕赵大地秀美风光与历史文化底蕴的长廊。
雄安郊野公园自2021年7月18日开园运营以来,迅速成为新区和周边省市群众出行的网红打卡地。除了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金湖公园等也将陆续建成投用。这些公园将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雄安新区城市绿肺,起到重要的生态涵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