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雄安频道 >> 雄安新闻

履职又一年丨杨丙军:传承和创新让雄安非遗“火”起来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霍少轩 李泽凯 2022-01-17 16:44:00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霍少轩 李泽凯 

  “怎么发挥地方特色,做好芦苇‘文章’,这是我今年重点关注的……”河北省两会召开前,记者走进杨丙军芦苇画艺术馆,见到了河北省人大代表、省非遗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他正为即将召开的会议做准备。

  杨丙军正在撰写建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泽凯 摄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芦苇曾是白洋淀人养家糊口的“摇钱苇”,造纸、织席、打箔、编篓、打帘和制作苇制工艺品,离不开芦苇。但是,随着市场萎缩,白洋淀芦苇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成为了没人要的累赘。“幸运的是,苇编技艺没有失传,形成了芦苇画这一形式,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苇编。”杨丙军说。

  “我从小就爱画画,16岁那年原中央工艺美院师生来白洋淀写生,我白天给他们免费划船,晚上跟着老师学习。老师们看我有天赋,就推荐我到学校学习,让我圆了大学梦,从此便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杨丙军告诉记者,由于家乡白洋淀盛产芦苇,学成归来后便开始就地取材,潜心研究芦苇画,这一做就是30多年。

  杨丙军正在精心制作芦苇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泽凯 摄

  据杨丙军介绍,白洋淀的芦苇皮薄节长有韧性,非常适合作画。经过选料、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烙烫等环节,成品本色天然、古朴典雅,看似精雕细琢,却有着自然天成的美感。

  在杨丙军看来,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2004年,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成立,通过与河北大学的合作,芦苇画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书本记录、课堂教授、田野调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芦苇画,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得到社会认可。2009年,芦苇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传统芦苇编织技艺在挖掘、保护、传承上进入了艺术化轨道,芦苇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雄安新区设立后,来白洋淀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创作题材上,我们积极转型,从以淀泊风光和白洋淀民俗为主,转向了自然景观、动植物等等,突出装饰性内涵,突出其他地方特色,甚至还创作了一系列国际题材的作品。”杨丙军介绍说,“想出精品,还必须深入到百姓当中去,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反映他们所热爱的,让作品‘活’起来,这才是芦苇画的生命力所在。”

  杨丙军制作的精美芦苇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泽凯 摄

  在表现形式上,杨丙军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油画、烙画等,呈现天趣合一、妙到好处的意境;在画面风格上,他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追求时代特色;在色彩运用上,以芦苇的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而富于变化,配以红与黑为底色,使其浑然一体、醒目大气、神态逼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在国家提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芦苇画虽然面临人才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但关注白洋淀,关心芦苇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杨丙军说道,“学生们到工作室学习时,我不仅给他们展示芦苇画制作过程,也让他们自己动手,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芦苇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中有的学成后还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更多人。”

  杨丙军指导徒弟们制作芦苇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泽凯 摄

  为了不让传统手艺变得枯燥无味,杨丙军刻苦钻研,将原本复杂的传统工艺创新、精简,并运用特制工具进行多次改进,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美感、又有现代生活气息。《雄安建设者》《雄安画卷》《奉献雄安》等以雄安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广受好评。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对芦苇画产生了兴趣。”杨丙军说,“在体验制作、交流互动过程中,我们既坚守了传统技艺,又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画面风格、色彩运用等进行了提升,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杨丙军告诉记者,除了走出白洋淀,在全国产生影响外,他还要把芦苇画带出国门,使芦苇画成为向世界推广白洋淀文化,展现雄安文化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芦苇,丙军,白洋淀,非遗,又一年
责任编辑:霍少轩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