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长城网雄安频道

当前位置: 雄安新闻

雄安“40后”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孙文宾 霍少轩 刘师豪
2019-09-30 10:14:22
分享:

  导语: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壮丽辉煌,弹指一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40年代出生的人既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也见证了共和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参与和见证中,他们奉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

  这些可爱的人,在陪伴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如今也都迈进古稀之年。他们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他们身上又承载着哪些时代印记?长城网记者日前寻找了雄安老企业家、退休老教师、退休老村支部书记三位新区的“40后”,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讲述。

雄安老一辈企业家姜万发。霍少轩 摄

  姜万发:继续奋斗 用双手创造更大的幸福

  “从我记事里家里边就很穷。一间半土坯房,下雨的时候还漏雨,一回想起那时候,我的心里就非常的酸痛。”1942年出生的姜万发回想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从来没吃饱过肚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姜万发七岁。“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我觉得那时候国家还是落后,一穷二白。”那一年,老母亲实在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忍饥挨饿,撇下父亲,把最小的妹妹留给姥姥,带着四个儿子逃荒要饭去了。

  1951年,容城县开始土地改革。姜万发家里分到了地,母亲带着他们又回到了家乡马庄村。

  “从定兴回来后我就上学了。我小学连续跳级,只念了三年,后来考上了完小。57年完小毕业后,又去了容城中学。”高中毕业之后,姜万发开始在村里当大队会计。60年代和70年代,姜万发又先后在容城公社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容城支行、县财税局工作。这期间,他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慢慢的也有了五个孩子。

姜万发家里购买第一台缝纫机。霍少轩 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那个会一召开,我就蹦起来了,我想这人终于有了出路了。”在容城听到改革开放的消息后,姜万发回到家就告诉了爱人。“这回可行了,咱们能做小买卖了,只要不违法的,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从摆地摊卖衣服、到开家庭作坊做衣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姜万发家里的服装生意也一路高歌。“82年,我就成立了一个服装纺织公司,之后成立了一个容城县纺织品采购供应站。赶后来又建立了万发制衣厂、万发仿制品批发站、纺织品采购供应站,还有万发服装研究设计中心。”

  让姜万发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企业曾拿下了河北省的三个“第一”。

  1996年,姜万发注册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公司——河北万发服装纺织集团。随后,姜万发又拿到河北第一家民营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和河北第一家民营企业自己报关资质。

河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公司——河北万发服装纺织集团营业执照。霍少轩 摄

  如今的万发集团,总资产已达3亿元,产品远销欧洲、南美、南非的二十多个国家,年出口创汇近两千万美元,吸纳劳动力1100余人。

  “万发集团必须要转型升级,要与新区的发展同频共振。”姜万发说。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姜万发认为,新区的设立是雄安本土企业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我喜欢拼搏,我喜欢奋斗。我觉得人活着就要一股劲,什么劲?干劲!”见证了共和国70年的成长,又见证了雄安新区的到来,如今已经77岁的姜万发干劲依然十足。“别看我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但是我还要继续奋斗,用我的双手创造更大的幸福!”

雄安退休老教师韩希平。霍少轩 摄

  韩希平:曾经为了吃饱饭 选择读师范

  1947年,韩希平出生在安新县同口镇同口村,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正值建国前后,国家百废俱兴,而韩希平的童年,也正是在苦日子中度过的。

  “我家有八个孩子,父母抚养我们相当不易。小时候常吃不饱,母亲为了让我们多吃点,每次开饭吃两口就故意打个嗝,说自己饱了,然后起身走开。”能吃顿饱饭就是韩希平最大的愿望。

  1959年,12岁的韩希平在北京的舅舅家吃到了一种“从未见过但是特别好吃”的食物。“我吃了两口就不吃了,包好了想带回去给母亲吃。舅舅告诉我那个叫槽子糕,就是现在的蛋糕。”时至今日,韩希平也忘不了那个味道。

  1964年,韩希平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考取了保定师范。“因为学校食宿都免费,能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毕业之后能分配工作,有饭吃。”

1979年,韩希平参加安新县体育教师培训班的合影照片。霍少轩 摄

  1970年,韩希平正式成为了一名老师,先是小学包班教学,后是转教中学体育,直到1986年前往安新县体育委员会任职。

  前段时间,国内一所大学因增设“扔手榴弹”项目,一时间成了“网红”,引发众多网民热议。对于教过几十年体育课的韩希平来说,“扔手榴弹”作为运动项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韩希平说,七八十年代,体育项目里有“扔手榴弹”。“这是当时体育项目的一个特色,包括地区级比赛或者省级比赛,投掷项目里边有手榴弹。500克重,跟真手榴弹一模一样,就是没火药。”

  2001年,韩希平从安新县进修学校退休。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日常生活就转移到了文体活动上。书法、跳舞、唱歌,每一种他都投入了饱满的热情。

韩希平(左)示范舞蹈动作。霍少轩 摄

  他的老伴儿对记者说:“退休之后有很多朋友都来找他学跳舞,直到现在每天晚上也都去白洋淀文化广场跳上一个小时。”

  他的学生,安新县教师进修学校书记李卫东这样评价他:“韩老师是共和国同龄人,也是那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集音乐、体育、书法、舞蹈素养于一身,既兢兢业业地工作,又乐观自信地生活,他是真正的新区文化人!”

  “雄安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既是高科技集中的新区,又是高教集中的新区,将来又是宜居的新区,我们赶上好时候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也对雄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新区设立之后,环境变好了,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也会更加美满。”

雄安退休村党支部书记黄法忠。霍少轩 摄

  黄法忠:46年守望 只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干了46年村支书,村里不管有什么事情,我都必须第一个站出来。”这是黄法忠一直秉承的初心。

  黄法忠是雄县张岗乡王村的前任村党支部书记,从26岁被推举到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46年。在他的带领下,王村长期被评为张岗乡的先进典型村,也多次被保定市、雄县授予‘红旗党支部’‘文明村’的称号。

  “村里能过上好日子,靠的就是黄支书这样的好带头人。”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对黄法忠是由衷的敬佩。

  从小就生活在王村的黄法忠对苦日子有着深刻的体会,五六十年代的王村,吃不饱、穿不暖。正因如此,黄法忠心中早早就立下了让家人、让乡亲们摆脱贫穷的志向。

  “要让王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71年,26岁的黄法忠被选为村支书,年轻的他把全部心血放在村里各项事业上。

2018年,黄法忠被授予张岗乡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霍少轩 摄

  在七八十年代,村民们还延续着传统种植方式,生产效率低,日子十分穷苦。改革开放之后,黄法忠根据王村实际,经过市场调查分析,敲定了“以特色农兴村,以调整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韭菜作为种植项目,在村里大力推广。

  村民有疑虑,他就带头种,很快种韭菜成了全村的热潮。据黄法忠说,村里成立了韭菜协会,实行科学管理、文明经营。他还多次组织村民到北京、保定参观,学习推先进经验。仅此一项,为全村韭菜种植户年增收30余万元,韭菜种植成了王村的主导产业和希望产业。

  九十年代以前,村内都是一条条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寸步难行,这也成了黄法忠的心病。

  “王村不能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黄法忠一边号召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一边积极向上级争跑资金支持,先后修通村内道路2300米,使全村的大街小巷全部得到了硬化。

  为解决村民浇地难的问题,他还多方筹措资金,新打机井8眼,更新农田输水管道5000米,平整土地100亩,修建农田道路1600米。

雄县张岗乡王村一角。霍少轩 摄

  “新区设立了,环境更好了。”天蓝了、水净了、空气也清新了,这是新区设立两年多以来,黄法忠内心最大的感受。如今虽然已经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黄法忠觉得,这样的幸福感要比当初带领村民致富的时候更强烈。

  “雄安现在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黄法忠说。(记者 孙文宾 霍少轩 见习记者 刘师豪)

关键词:雄安新区,雄安“40后”责任编辑:孙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