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雄安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雄安 >> 走进雄安

【雄安百姓故事】老渔民的鱼鹰情怀

来源: 莲池周刊 作者:晏瑀含 2017-12-04 18:09:04

  在白洋淀依然活跃着几位养鹰人,他们通过祖传的私家秘术,把一些普通的鸬鹚驯养得像雄鹰一样矫健,以捕鱼供养家用。现在,白洋淀的鱼鹰总共不到八十只。养鹰人更是寥寥无几,但是他们放不下干了五十多年的技术,更割舍不下这些鱼鹰……

  从小生活在白洋淀周边的放鹰人对这片水域已经不能再熟悉了,他们知道哪里的鱼更多,哪里的鱼更大、更肥美。虽然鱼类较以前少了,但是,每天划着鹰排子在芦苇荡中穿梭,放鹰捕鱼依然是他们和鱼鹰最重要的事情。

  鱼鹰们在特别定制的鹰排子上精神抖擞,等待着主人发号施令。

  66岁的张老雨是安新光淀村的鱼鹰驯养人。每天早上5、6点,张老雨就带着鱼鹰去河上训练站姿、捕鱼,然后把它们喂饱,8点左右就已经划船到达淀里,准备一天的表演。鱼鹰表演100元/场。

  鱼鹰早已习惯了被当成风景。要是没有活儿,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它们就站在船头,像景区原住民般似看非看地盯着过往游客。它们一般不出声,也不爱动,只是热的时候会打开翅膀扇一扇。有时也会从船头的木棍上走下来,向同伴发起攻击。这时,张老雨会发出口号怒斥,并用木棍敲打船舷,警告它们回到原位……

  仪式感很强的捕鱼过程

  附近的老百姓对鱼鹰有着一些神话一般的传说,“鱼鹰曾经救过人的命”、“三只鱼鹰可以养活一家人”等等。据介绍,鱼鹰是鱼类的天敌,水中的鱼只要看见鱼鹰的影子,不论个头多大都不敢游动。白洋淀鱼鹰也确实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当年人们曾经亲眼看见几只鱼鹰共同协力把一条70多斤重的大鱼生擒活捉。

  光淀村66岁的张老雨和圈头村63岁的张西华为我们表演了放鹰捕鱼的过程。他们把满载鱼鹰的鹰排子划入淀深处,鱼鹰们在特别定制的鹰排子上精神抖擞,仿佛是在号角声中出征的将士。他们用一根大约4米长的特制木杆,把鱼鹰从鹰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来放入水中,口中不断吆喝出各种口令,脚下踩动鹰排子特别安装的一个踏板,不时发出不同节奏的声响,用来指挥鱼鹰随时下潜上浮调整位置,鱼鹰对于这些抑扬顿挫的口号早已耳熟能详了,随着口令,追逐鱼类,不时有鱼鹰把捕获的鱼儿送上来,仿佛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传统文化活动表演。

  鱼鹰捕鱼靠“传帮带”

  放鹰是讲究技术的。放鹰的渔船窄长,撑好不容易,撑不好船会打转转,容易翻。人和鹰有默契,渔获才能多些。在张师傅的船上,有三个月的小鱼鹰也有十六年的大鱼鹰。鱼鹰的年龄大小,通过看嘴巴能够得知。鱼鹰的寿命一般是20余年。

  三个月的小鱼鹰每天喂食两顿,一共要吃两斤小鱼。大鱼鹰一天一顿,一共吃一斤小鱼。鱼鹰的吼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张师傅用皮条草扎住鱼鹰皮囊下端,这样一来,鱼鹰捕到的鱼就不会进入到鱼鹰的胃里,只能在皮囊里暂存。春秋两季是鱼鹰捕鱼的旺季,鱼鹰捕到几条鱼之后,张师傅用手卡住鱼鹰的脖子,技术性的几个动作后,小鱼就会被倒出来。这时候,张师傅会及时的喂小鱼给鱼鹰吃,表示奖励。在冬季的时候,小鱼少了,张师傅以肉来替代小鱼给鱼鹰喂食,一天吃4两左右。

  张师傅介绍,一只长到6年左右的鱼鹰就可以孵化小鱼鹰。每年的三四月份,鱼鹰会下蛋,正常的话三四天能下一个蛋,张师傅会想办法让这些蛋孵化出来,他把鱼鹰蛋拿去鸡窝孵化,但不一定每个蛋都能孵化出来。新生的鱼鹰最开始要喂它长鱼(黄鳝),这样成活率才会高,等长到两三个月后,才开始喂普通的鱼,鱼鹰长得很快,四五个月就基本长大了,这时就开始驯养它们下水捕鱼,一般都是靠老鱼鹰“传帮带”。

  把一只小雏鹰训练成为捕鱼能手,放鹰人与鱼鹰之间也有着深深的默契。

  惆怅的张师傅

  张师傅回忆,他是13岁开始跟长辈学习驯鹰这门独特秘术的,他的父辈都是渔民。说起这五十多年来的打渔生活,张师傅说有苦也有乐。他使用的小船内行叫鹰排子,是请人定制的,在水里划起来比一般小渔船的速度快很多,价格也比一般的小渔船贵很多。他的十六只鱼鹰都是自己驯化的,他在白洋淀捕鱼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其实现在打鱼根本用不上鱼鹰了,也根本没鱼可抓。只能是在旅游旺季去景区给游客表演挣几个辛苦钱。他表示年岁大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想把驯鹰这门独特秘术传给后人,可是儿女们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也就村里几个老人社不得放下这养鱼鹰的活儿,养鱼鹰无非是这大半辈子以来的一种情怀罢了,就像我们养的宠物一样。张师傅说等有一天他们归去,也许这一切都将不在。说起来张师傅有些惆怅。

  链接

  捉鱼行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

  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

  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

  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明末诗人吴嘉纪的这首《捉鱼行》,把鱼鹰捕鱼的过程描写得活灵活现。明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古诗词中提到的鸬鹚,就是大家俗称的鱼鹰,在我国江南也称老乌、水老乌、鱼老乌等。广布于亚非大陆的水域。据历史记载,渔民养鱼鹰捕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江南很多地区居民驯养鸬鹚甚普遍,主要用于捕捉水域中的活鱼。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鱼鹰,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晏瑀含)

关键词:雄安,渔民
责任编辑:任俊鹏
推荐阅读

领导关怀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